手工加工,精度达到毫米(工匠的技能)
2024-09-29
【重点】
从事机械加工行业35年,傅国涛能熟练操作各种机床,用麻花钻钻两张薄纸,能保证上层纸顺利通过,而下层纸不损坏。多年来,他成功改进了10余种刀具,不断提高产品的加工精度。此外,他所带领的课题组还参与解决了多个船用低速机床的加工问题,实现了关键部件的国产化。
重庆宏江机械有限公司加工中心技术员傅国涛(见图,彭云摄)是一个爱思考的人。
从车削、铣削、镗孔到加工中心的操作工,付国涛已经35年了。他的学习笔记堆满了书架,总是在机械加工方面苦苦挣扎。“技术在变化,我们需要跟上时代,学习新的技能。”傅国涛说。
在车间车间,傅国涛向记者展示了他的“独门绝活”——他看到自己左手按下钻床操作台,将两张薄纸紧紧塞住,右手握住操作手柄,手动控制麻花钻的下切量,麻花钻高速旋转,一眨眼,钻穿了上部白纸,留下一个圆孔,而下部纸完好。
“钻纸的测试是工具的刃磨和手的控制,精度应控制在0.01毫米以内,如果钻相当于头发厚度的1/5,就会划伤下层纸。”付国涛说:“我们公司主要生产船用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这是确保船舶高效和安全运行的关键部件,对加工精度的控制非常严格。”
傅国涛从小在工厂长大,对机械有着浓厚的兴趣。1986年,傅国涛进入技校,立志成为一名技术工人。经过3年的学习,他加入重庆宏江,从一名车床工人开始,在车间生产线从事机械加工工作。
入厂半年后,付国涛通过考核,变成了一名无趣的工人。虽然在学校期间从未接触过镗床,但通过努力学习,在数控镗床尚未普及的时代,他已经能够用普通镗床加工高精度产品,手工磨具可以替代高价值的进口非标刀具。
“我的生活很简单,两点一条线,除了在家就是在公司。”傅国涛笑着说。他潜心研究,逐渐成长为厂里的技术骨干。
2003年,工厂引进了价值数千万元的进口卧式加工中心,全部采用英文操作程序,设备的验收和调试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正当我们无所适从之时,刚刚进入处理中心的付国涛主动提出。
“这款设备配有一本‘20毫米厚’的英文手册。”多年的加工经验让傅国涛在生活中养成了“毫米”计量的习惯,“程序中出现正负误差,就可能造成重大质量事故,而加工一个工序要输入上千条程序指令,没有误差。”傅国涛说。
每晚在互联网上查阅信息,探索先进的处理方法,检查复杂的编程数据……通过不断的学习,傅国涛逐渐掌握了英文版铣循环程序,突破了普通程序无法完成的多端、多尺寸、多螺纹孔加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多年来,傅国涛破解了许多技术难题,打破了一批加工“瓶颈”,改进了钻、车刀、丝锥等10余种刀具,实现了重点工程关键部件的国产化。付国涛提出的刀具加工方法可以使粗铣刀完全取代精铣刀,实现精铣削零成本,为公司在此加工中节省60%以上的刀具成本。
2016年,成立傅国涛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他将自己的经验以导师、现场指导、培训讲座等形式传授给公司一线员工,不断提高一线员工的操作水平。此外,他还主动制作专业课件,分享经验,为合作单位提供技术指导,让更多人掌握先进的加工技术。
在良好的指导下,傅国涛带领团队成员解决了卧式加工中心超深孔和复杂孔系统的钻削、船用低速机械复杂腔体组、高压密封面加工等诸多问题。
回顾自己35年的职业生涯,从一个普通的技工成长为国家技能大师,在傅国涛看来,工匠需要追求完美,不断创新。“我们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傅国涛说。